前言
正文
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
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丙: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百度百科-统筹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著作文章)]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9F%E7%AD%B9%E6%96%B9%E6%B3%95/14212463?fr=aladdin
因此,在这一个示例中,原来的传统任务工序是: 【传统工序】=检阅案件1材料→将材料中的特定值导入文书A模板→文书B模板→文书C模板……→检阅案件2材料→导入文书A模板→(循环)…… 而优化后的工序为: 【优化工序】=检阅案件1,2,3…n材料并汇总成表格→批量生成案件1,2,3…n的文书A→文书B→文书C… |
【示例B:同类案件证据材料准备】
[001]证据清单
[01][A]001
[01][B]001
[01][C]001
……
[02][A]002
[02][B]002
[02][C]002
……
=SUM(OFFSET($最后一个证据结束页码所在的列$2,0,0,ROW()-1))
=CONCAT(逗号所在的列, 累积求和结果所在列)
综上,在这一示例中,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优化前后的工序: 【传统工序】=打开案件1材料A→打开材料B和前一文件组合→打开材料C和前一文件组合→……打开案件2材料A→(循环)→打开案件1组合版材料记下材料A的页码→记录到证据清单中→记下材料B页码→记录到证据清单中→……(循环) 而优化后的工序为: 【优化工序】=批量命名所有案件的所有材料,搜索结果顺序排列直接组合成一个pdf文件→使用工具批量检测每个案件的每个材料的页码,结合Excel函数记录每个材料页码的起始页和结束页,并计算出一个案件完成材料的页码数→累积求和,使用前述方法导入PDFSAM软件自动分割完整版pdf文件为一个个案件的材料→使用Excel宏语言自动将材料页码导入到每个案件的证据清单中 |
在曾经的实习期间,带教律师给我发了这样一张模糊的图片,要求我转换成格式一模一样的word文档供其翻译和编辑。我曾经收到过身边人不少这样的请求,但显然,提出这样请求的人往往过于高估计算机文字、图像识别的水平和性能——这样一份样图的拍摄角度不正、光线异常、文字轮廓不清晰,如果直接使用相关软件强行转换,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一堆无法使用的乱码。
有人会问,这种苦差事也有统筹方法的思维吗?当然!这就是我在上文提及过的宏观的统筹方法的思维——用尽你的每一个脑细胞思考:当一条路基本上无法走通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替换成别的方法,最终收获一样的结果。
当时我陷入到转换来转换去都是乱码的僵局,非常烦躁。但是,华罗庚的谆谆教诲又在我耳边浮现。我一个激灵,突然想到——这个图片似乎是某个软件生成的数据,这可能是某种仪器的检测结果——那么互联网上是否可能存在这一模板更清晰的图片甚至是源文件呢?我挑选了图片中几个关键词在谷歌内搜索,果然搜索到了这个模板的来源——它是一个便携式健康检测仪器的周期性检测报告。我一步步搜索到这个产品的官网,真的最终搜索到了清晰的样张,完成了文字识别,并且完美保留了这些图形和颜色。带教律师得知了我的方法后,对这种独辟蹊径的思路非常震惊。
结语
上述三个示例是我曾经在实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此分享仅仅是为了打破现在的人对于重复性劳动的普遍贬低和厌恶。
我非常不同意“重复性劳动就是不动脑子的”这种观点,这种预设立场的自我贬低可能会导致一个人思维僵化,放弃对“剥削”的抵抗。在上文提及的一切金点子能从脑瓜里浮现的一个前提基础,就是那个脑瓜的主人必须尊重重复性劳动的意义,并思考如何将重复劳动巧妙化解。甚至,我认为这种重复性劳动岗位也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因为如果人们都在用传统方法做事情,而你独辟蹊径,可以用5倍乃至10倍的效率完成同样的事情,甚至更加出色且精确,那么,你就很容易将其他人竞争下去。
或许有人会质疑,本文的大部分示例都要求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非对所有人普遍适用。但是,我只是借此文强调一种思想的力量,统筹方法是一种思想武器,他可以用来编写计算机程序;可以用来干杂活,也可以用来泡茶;可以用在法律行业,也可以用在其他各行各业的具体事务中——每个事务都有它独特性,解决方案有千千万万种,但不变的, 是一种努力观察事物规律并用以优化流程的思想和精神。
(以下这一段又是我夹杂的私货,可以无视。)
现在很多人借996现象抛出诸如“内卷”、”入关“等概念,认为996起源于同质化竞争,只有掠夺资源才能化解竞争困境。但一件事情究竟是不是同质化竞争,某些时候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内卷论和入关论给不了你任何奇思妙想。甚至,这些宏大的陈词滥调根本无法运用到我们工作中的每个事实中——我们在上文提及的案件的准备是程序正义所必须的,人人都希望随便给法院交个复印件就能胜诉,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种无法避免的程序性事项难道也要怪罪于剥削、996、内卷吗?
相信统筹方法吧,这不是一句模糊的鸡汤,也不是一个收割智商税的亚文化标签,它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策略——即我们可以思考工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有没有可能借助一定规律压缩这些琐事对我们时间精力的消耗。
与其宣扬炸平西半球,不如好好宣传统筹方法的重要性,真正提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
本篇文章来源于本人微信公众号: 不能使用该名称